亮眼新秀登場
回顧全球發展曆程,太陽光電于19 73年能源危機後,就試用于陸地發電。
使用初期,首重以獨立發電型態于偏遠地區的應用,直至2000年後,德國及日本以固定優惠收購電價,及 透過對使用者有限期的提供設備補助與低價貸款等方式,促使市場需求大幅攀升。到了2004年,全球太陽光電市場規模更以5.14%,大幅成長至 955MW,研究機構國際能源機構(國際能源機構,國際能源總署)更預期2010年,全球前途明媚之太陽光電應用市場規模(年裝置量)將超過 1500MW。
反觀産業發展,現階段(2004年),全球太陽電池/模組産業結構,整體呈現中度競爭態勢,前十大廠商 有接近八成的市場影響力,而台灣廠商更以2.93%的市場占有率,進入全球前十大産量排行榜,顯示出台灣太陽光電于全球發展的潛力。然由圖二所示,預期 2005年主要廠商增産的比例中,在考量原料與擴廠資源的取得下,台灣廠商增産幅度僅爲1.9%,與全球領導廠商及中國廠商相較,皆來得和緩。
從主要國家(例如德,日)的發展策略來看,概略而論,多以設備補助,稅賦優惠及優惠收購電價等方式擴大國內需求,間接提升産業能量,圖三爲主要國家再生能源政策工具及啓用時程。
分析主要領導廠商之發展策略,日本沙反相(夏普)由原料,安裝至售後服務,皆可于企業內完成且量産,其 産銷據點更分布亞洲,大洋洲及歐美地區。而Kyocer 1(京瓷)亦與中國天津市一輕集團合資,于中國大陸進行生産與銷售布局,而殼牌(殼牌)則購並德國西門子太陽能(西門子太陽能公司),擴增産能,提升市場 占有率。
另外,京瓷更已在日本及美國設置五間研發中心。有鑒于未來太陽光電的前景,各廠均紛紛擴增産能,期能有 效強化自身于全球市場的影響與競爭力。反觀台灣産業發展曆程,半導體産業的成功經驗在于厚實的下遊基礎,以及政府積極豐厚産業發展,如人才,資金,法規和 獎勵措施等基本環境,並設置科學園區,提供廠商完善的群聚基礎,而廠商則結合既有資源能量,于專業分工與國際大廠策略聯盟的靈活運用下,培養出獨特的競爭 力。簡而言之,台灣産業的營運模式,過去多以專業化生産,結合群聚與策略聯盟之效,故太陽光電産業的發展方式將在台灣特有的利基之下,以別于目前太陽光電 國際大廠,競爭于全球市場。
展望太陽光電的未來,有鑒于德國等先進國家未來仍將以2 5%之需求快速成長,預期短期內(2005〜2006年),德國與美國將維持全球最大需求,長期而論(2007〜2010年年),西班牙,南韓,台灣,中 國大陸等地之次級市場則將湧現。面對前途明媚的全球太陽光電市場,台灣如何整合現有競爭利基,調整發展策略,建立台灣于全球太陽光電下特有的角色與定位, 此將爲台灣産業高值化之轉折點。